时间:2020-04-15 来源:阳江市图书馆 作者:yjadmin 点击率:957
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朝代?
有人说是夏商时期;
有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;
有人说是国力强盛、文豪迭出的盛唐时期;
也有人说是万国来朝的明朝时期。
但如果要说最伟大的时期,那应该是春秋战国。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、百家争鸣的年代。
这一时代产生了我们今天的宗教和思考的基本范畴,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次精神上的突破。
德国学者卡尔·雅斯贝斯将之称为“轴心时代”。
这一时期,生活着孔子、老子、墨子、庄子、列子和数不清的其他哲学家,产生了中国哲学的几乎所有流派。
为什么这些伟大的圣贤们会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呢?
动荡与变革的社会环境
我们都知道,周朝实行“分封制”。周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或功臣,所封之地称为“诸侯国”,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“诸侯”、“藩王”,分封之后各诸侯国需要向周王室纳贡并承担拱卫王室的义务。
但是随着西周的衰落,到了东周时期天子大权旁落,各诸侯国各自为政,动荡与变革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,从殷商时期对“天道”的关注重新转移到对“人道”的关注上。
据《左传》记载,郑国占星术专家裨灶预言将发生大火,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,用玉器禳祭,以避免火灾。
子产回答说:“天道远,人道迩,非所及也,何以知之?”(《左传·昭公·昭公十八年》)就是这一变化的主要体现。
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氛围
春秋战国是一个开放的时代。
诸侯国争霸的局面,让言论也更加自由。
庄子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
《庄子·至乐》中讲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。
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,鲁侯御而觞之于庙,奏九韶以为乐,具太牢以为膳。鸟乃眩视忧悲,不敢食一脔,不敢饮一杯,三日而死。此以己养养鸟也,非以鸟养养鸟也。”
就是说,从前,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,鲁国国君很喜欢它,就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,献上美食美酒,为它奏乐。海鸟却忧心伤悲,不吃不喝,三天就死了。
庄子认为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养鸟,而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。
显然对于鸟类来说让它回归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方式。
也就是说,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别人,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不行。
如果说庄子的批判还比较含蓄,那么孟子就说得更加直接了。
孟子在魏国时十分看不上梁襄王,评价他“望之不似人君,就之而不见所畏焉。”
游历至齐国时,齐宣王问说,“商汤流放夏桀,武王讨伐商纣王,臣子可以杀害他的国君吗?”
孟子答,“贼仁者谓之贼,贼义者谓之残,残贼之人谓之一夫。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”
纣王不仁不义,杀死这样的人不算弑君谋反。
面对孟子的直言劝谏,齐宣王不但没有生气,还给了孟子很高的礼遇。
甚至在孟子致仕回乡后,亲自去看望他,真诚的挽留他说:
“前日愿见而不可得;得侍同朝,甚喜;今又弃寡人而归,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?”
所以,春秋战国涌现了众多不同的,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思想。
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论辩,在各诸侯国的实践中大放异彩。
可惜到了汉武帝时期,这种开放、包容的局面消失了。
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
这种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,它神化了专制王权,维护封建统治秩序,因而两千多年来都受到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。
为贤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
这个时期,还一个重要的现象,就是知识分子——“士”的出现和活跃。
西周之时,学校都是官府创办的,称为官学,只有贵族子弟和极少数平民中的上层人士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。
直到后来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提倡“有教无类”。
教育的对象不分等级贵贱,只要学生送给他“束脩”(十条腊肉)作为拜师礼,就可以入学。
这些人在有学问之后,也有了理想和抱负,他们开始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取更高的地位。
于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阶级,被统称为“士”。
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,为了积蓄实力称霸天下,都需要招揽人才来发展壮大。
士人可以择主而事,谁赏识他们的才干,他们就为谁出谋划策。
于是,为了求得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,他们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,宣传自己的理论。
孔子晚年率大批弟子先后赴郑、卫、陈、蔡诸国,寻求将儒家学说推广于世;
孟子先后游历齐、宋、魏诸国,推行王道政治;
商鞅在魏国不受重视,游历至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,在秦国实行变法,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。
战国中期,齐桓公在都城临淄修建稷下学宫,广开言路,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,吸引着各国有志之士前往。
在其兴盛时期,曾容纳了当时“诸子百家”中的几乎各个学派,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,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、淳于髡、邹衍、田骈、慎到、鲁仲连、荀子等。
这些学者们互相诘难、争辩、吸收,碰撞出激励的思想火花,成为真正体现战国“百家争鸣”的典型。
作者:胡晓明,胡晓辉
演播:赵轶博
分类:历史文学 最新上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