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 录
卡号/身份证号 密码
阳江资讯
我市实现禾虫工厂化人工育苗

时间:2021-11-22 来源:阳江市图书馆 作者:yjadmin 点击率:530

11月18日上午,江城区城西街道冲表村禾虫产学研基地,管理人员许军正扛着锄头行走在田间,检查田埂有无缺口,为过几天往田里灌水,收获禾虫做准备。田里密密麻麻尽是禾虫的洞穴。许军跳下田,用力锄起一把土,挖出5条丰腴的禾虫。许军说,可别小看小小的禾虫,这么一条,市场上至少能卖到两毛钱!

“田里养殖的禾虫,用的都是工厂化人工繁育出来的幼苗。”陈兴汉是阳江职院水产专业教授、禾虫人工繁育团队的首席专家。他介绍,过去禾虫养殖主要依靠天然苗种自然发苗,或者投放长度0.15厘米以下的水花苗。天然苗种季节性强,成活率低,产量低,是禾虫养殖路上的一大瓶颈。

近年来,随着滩涂面积的缩减以及农业投入品的广泛使用,被过度捕捞的天然禾虫产量逐年降低。作为广东食客喜爱的佳肴,禾虫售价水涨船高。攻克禾虫工厂化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,如同打开禾虫养殖产业的“命门”。

2012年起,陈兴汉带领团队系统性地开展禾虫的保护生物学、人工繁殖技术和生态增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“繁育难点在于如何延长幼苗的人工培育时间。”陈兴汉说,经过多年探索,团队通过实施精准淡化程序,研发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饲料,把禾虫苗的培育时间成功增至两三个月。今年10月27日,禾虫工厂化人工育苗及生态增养殖技术体系,被广东水产学会组织的专家团队评议为国际先进水平。

基地大概有1600平方米育苗池,繁育着上亿尾不同规格的禾虫苗。陈兴汉用勺子从育苗池里挖出一抔土,少量加水后用刮片把土均匀摊开在盆里,检查禾虫苗的生长情况。幼苗育到两厘米后会钻进泥里躲避天敌,此时投放的存活率较传统方式大幅度提高,产量也比传统养殖方式增加了10-20倍。通过精准淡化程序,禾虫变得适宜在淡水生长,实现了内陆山区稻田养殖禾虫的重大模式创新。

禾虫养殖主要有“咸水稻+禾虫”滩涂生态增养殖、“水禽+禾虫”池塘立体养殖、工厂化精养和“水稻+禾虫”稻田综合种养4种模式。基地主推的是“水稻+禾虫”模式,在收获禾虫的同时减少水稻病害,产出有机大米。“禾虫收获周期一年,其中育苗大概3个月,养殖需要8个月以上。”许军告诉记者,如果能科学养殖,禾虫每亩产量能达100公斤。按照市价每公斤160元计算,再刨去8000元幼苗、有机肥等成本,年亩产利润预计增收8000元。

“通过工厂化人工育苗,禾虫养殖摆脱了季节和地域的束缚,实现四季供苗、生产和淡水化养殖。”陈兴汉表示,“水稻+禾虫”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已在阳江、广州、珠海、中山、湛江、云浮、广西钦州等地开展推广,直接人工投放基地工厂化培育的禾虫苗超过1200多亩,技术辐射服务超过10000亩。人工育苗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突破,将有效促进禾虫产业的发展,带动农户增收,促进田地复耕。


相关专题文章